陕西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重磅!省发改委发布陕西“落实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五年“成绩单”!
来源:信息办 点击量:7,385 发表时间:2020-01-03 16:33

  为了全面反映陕西践行“五个扎实”、奋力追赶超越,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进展和成效,从今天(2020年1月3日)起,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办“五个扎实谱新篇 追赶超越再出发”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省级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介绍相关情况。在第一场发布会上,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张晓光,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刘迎军围绕“落实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作介绍。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5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省发展改革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紧盯“追赶超越”目标和“五个扎实”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张晓光介绍
↓↓
2015-2018年
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
2018年年末的经济总量为2.4万亿
在全国的位次进到第14位
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
7.5%、49.7%和42.8%
2019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5.8%
这是在2019年国内外
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
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
陕西把稳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采取一系列措施
千方百计
稳工业增长,抓项目推进,获有效投资
促进消费升级的结果
2019年前三季度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
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具体特点如下
↓↓
  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五年来,陕西持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僵尸企业”及去产能企业债务处置,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健全省内煤电油气运等要素定期报告和信息通报制度,推动减税降费政策落地,下调一般工商业电价和天然气销售价格。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深入实施“1155”工程,落实构建全链条产业技术创新体系8条措施,研发服务平台网上系统上线运行。各类科技资源加速转化为发展新动能,航空航天产业聚集了全国30%的研制生产能力,启动首批超导磁体、陶瓷基复合材料等4家产业创新中心组建工作,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0家,三星闪存二期、奕斯伟硅片等项目即将建成投产,5G网络建设和规模化商用步伐加快,大型运输机、闪存芯片、高端液晶面板等成为陕西制造新名片。深化军民融合、部省融合、央地融合,持续推广“一院一所”模式,新建一批军民共建重点实验室等协作创新平台,西安航空基地等获批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西部科技创新港一期建成投用,中科院西安科学园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效果显现,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撑效果明显,综合创新水平指数居全国第9位,其中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居全国第4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18%、居全国第7位,在陕两院院士69名,获国家科技奖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稳居全国前列。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区域城乡联动发展成效显现
  五年来,陕西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着力推进关中协同创新发展、陕北转型持续发展、陕南绿色循环发展,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汉江生态经济带等上升为国家战略,编制大西安都市圈规划,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效应进一步显现,西咸、富阎一体化进程加快,牵头会同省级部门与宝鸡市签署共促宝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协议,推动与中科院签订共建榆林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战略合作协议,推动陕南三市生物医药、富硒食品、生态康养等全产业链建设,三大区域各有特色、互为支撑的格局逐步形成。加大跨区域协作力度,苏陕、津陕合作持续推进,与广东省、深圳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基础设施联通、经贸深层次合作加深,川陕革命老区振兴步伐加快。制定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支持20个县(市)在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方面试点示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出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做好“三农”工作意见,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成功创建大荔县、榆阳区2个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2018年城镇化率达到58.1%,比2014年提高5.6个百分点。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
  五年来,陕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决打好青山、蓝天、碧水、净土四场保卫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陕西加快建设。组织召开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修订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实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修编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建设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网格化监管平台。落实铁腕治霾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方案,大力推进散煤和“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实施国六标准油品质量升级,2015-2018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超过15%。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建立,渭河被评为全国首届最美家乡河,汉江、丹江水质持续为优,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提供了70%的水量。实施固体废物污染专项防治,垃圾分类制度推行,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和土壤详查稳步推进。坚持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大力倡导绿色生活,韩城市、铜川董家河工业园等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神木县、西安浐灞生态区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四、坚持开放发展理念,“三个经济”持续发力
  五年来,陕西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改革,着眼构建陆空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三位一体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形成278项政策清单和155张政策落地流程图,“9761”目标基本实现,李克强总理连续两次对我省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作出批示予以高度肯定。充分发挥陕西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作用,制定建设“一带一路”实施方案、大力发展“三个经济”推动构建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意见等政策文件,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逐步构建。交通商贸物流、国际产能合作、科技教育、国际文化旅游、丝绸之路金融“五大中心”建设取得丰硕成果,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第五航权获批,杨凌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宝兰与西成高铁、西安地铁3、4号线和1号线二期、机场城际铁路等路线开通运营,西安地铁三期规划、西延和西康高铁可研获批,以西安为中心通往国内主要城市的“高铁一日生活圈”已初步形成,西安进入十大国际航空枢纽,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年客运吞吐量跻身全国机场第7位、货邮吞吐量增速持续位列全国十大机场第1位,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量、重载率、货运量全国领先,陕西自贸试验区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进程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主要功能覆盖率达到100%,西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被列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23个枢纽名单,丝博会暨西洽会、欧亚经济论坛、杨凌农高会、陕粤港澳合作等活动顺利举办。2018年我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513.78亿元,比2014年翻了一番多。
  五、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人民群众生活持续改善
  五年来,陕西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努力让全省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加快建设公共服务领域五大工程,十四运场馆、三大博物馆等项目稳步实施,十四运会徽、吉祥物发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扎实开展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和成效考核反馈意见整改,精准施策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贫困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2016-2018年,苏陕扶贫协作项目惠及约60万贫困人口。持续抓好就业增收,出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的实施意见,开展对受经贸摩擦影响企业的用工监测,及时帮扶受冲击企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接近90%,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增速。优先支持教育发展,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3所高校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建设行列,5所高校入围国家一流学科建设,107个县(市、区)顺利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认定。推进健康陕西建设,公立医院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面实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医保补助标准持续提高。
 
  下一步,陕西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紧扣追赶超越目标和“五个扎实”要求,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一、健全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市场主体升级机制,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二、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需求侧、供给侧协同发力,深入实施“1155”工程,持之以恒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全链条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三、高质量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抢抓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四、积极构建绿色发展新体系。实施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推进黄河流域陕西段生态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等工作,持续推进能耗“双控”,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
  五、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挥陕西“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节点作用,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着力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大开放新格局。
  六、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体制机制,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建设,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业均等化,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期机制,切实增进人民福祉。
 
  (摘自陕视新闻 2020年1月3日 记者 杨泾茂

 

陕西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