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西安都市圈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来源:规划处 点击量:7,385 发表时间:2023-01-04 17:12

  2022年2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成为国家层面批复的第5个都市圈规划,3月25日省政府正式印发实施。一年来,我委会同省级相关部门和都市圈“四市一区”,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要求,加快建立西安都市圈工作推进机制、督导机制和评估机制。全面推进西安都市圈建设,整体开局良好,部分领域成效明显。2022年前三季度,西安都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83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5.03%。

  ——空间发展格局不断优化。西安市印发《西安市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行动方案(2022-2023年)》,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都市圈核心辐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推动西安—咸阳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六个一体化专项规划有序印发,一批历史遗留问题逐步化解,工作机制更加顺畅有力。充分发挥功能组团承载产业和集聚人口等重要功能,统筹推动富平阎良、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咸阳经开区、杨凌武功周至、高陵泾河新城三原、临渭华州7个功能组团建设,组团建设领导机制已基本完善,部分组团编制建设规划。

  ——交通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升。联合省交通厅制定《加快推进西安都市圈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意见》,谋划推进46个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完善1小时通勤圈。西安市主城区与西咸新区互联互通“6+1”市政道路建设有序推进。高速路网不断织密,西安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编号G9908)列入《国家公路网规划》,西安外环高速公路南段项目已全面建成通车,京昆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有序推进。西安地铁16号一期提前完成全年“洞通”“轨通”“电通”目标任务,西户铁路载客试运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全面实施。《西安都市圈市域郊铁路规划》启动编制。

  ——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稳步提升。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对都市圈建设的牵引力不断增强。咸阳市秦创原孵化中心已落地科技项目41个、总投资超过10亿元。西咸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与西安联创生物医药孵化器、西安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等7家园区(孵化器)共建秦创原总窗口协同创新基地。秦创原总窗口10大特色产业园区、升级版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以及人才支持奖励等一系列创新促进政策发布实施。 

  ——产业协作基础不断夯实。持续提升都市圈产业链发展水平,围绕西咸、西渭、西铜产业链共建,谋划编制重点产业链图谱,推动隆基、比亚迪、三星等企业在都市圈内延长产业链。组织生物医药、物联网、太阳能光伏等重点产业链对接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开展线上线下招商活动。组织重卡、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机床产业链省内开展供应链对接活动和国际合作对话活动。西安市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2022年12月获评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

  ——高水平开放取得新突破。中欧班列(西安)辐射带动作用显著提升,开行国际线路17条、“+西欧”集结线路18条,累计在25个国家和地区布局70个“海外仓”。2022年全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共开行4639列,较去年同期增长20.8%,运送货物总重411.7万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通丝路”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平台在全国复制推广,陕西“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形成创新案例83个,其中2个案例被商务部在全国复制推广。推动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建设走深走实,总计支持国内外20个实训基地揭牌运行。

  ——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成效明显。西安、咸阳实行臭氧同步同标管控,共同推进渭河流域EOD项目,咸阳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项目纳入中央专项资金实施库。协同强化水资源保障,都市圈国考水质断面质量不断提升,西安、渭南、铜川城市水环境质量状况平均改善排名全省前列。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西咸新区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稳步推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都市圈内交流共享,推广西安市“名校+”经验,推动西安市11所优质学校与咸阳市40所学校结对帮扶,组织60所学校开展校园长交流挂职,推进302名骨干教师结对帮带。推进卫生健康同城化发展,组建“西部眼科”“西北儿科”等专科合作联盟,西安市5所医院牵头组建的医联体辐射至咸阳地区9家医疗卫生机构。省人民医院西咸院区、省中医药研究院迁建等项目加速推进。推动公共服务“同城通办”,西安咸阳实现电子社保卡跨地区领用,西咸新区在西安市内实现参保缴费、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推动都市圈各市(区)政务服务平台互通共享,西安、渭南两市公积金业务实现同城化。

  ——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形成“省级统筹指导、市县推进落实”的都市圈工作推进机制,明确“四市一区”都市圈建设主体地位,推动西安市建立“四市一区”党政联席会议机制,制定出台《西安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5)》。建立评估督导考核机制,组织开展统计监测,委托权威机构开展第三方评估。创新都市圈跨行政区经济管理模式,推广“飞地经济”模式,以临渭华州等组团合作园区为试点,探索建立产业项目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委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全面加快西安都市圈建设,努力打造成为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推动成立省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和西安都市圈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基础设施、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开放合作、生态保护、公共服务、要素保障7个工作专班,进一步强化西安—咸阳一体化和都市圈工作统筹。二是完善评估督导机制。不断完善西咸一体化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定期开展西安都市圈建设专项督导,建立健全都市圈数据监测系统,发布西安都市圈建设第三方评估结果。三是狠抓重大项目建设。梳理谋划西咸一体化和西安都市圈重点项目、重大工程清单,按照“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思路,加大统筹协调和定期调度,推动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四是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印发《加快推进西安都市圈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意见》,推动都市圈高速公路环线、城际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五是编制西安都市圈产业地图。梳理都市圈重点产业链的上下游、重点环节、薄弱环节、缺失环节,以专业化分工协作为导向,强化地市间配套合作,推动都市圈内全产业链建设。六是建立健全功能组团工作机制。推动各组团落实建设方案,加强与西安市重点园区合作,大力发展“一区多园”“飞地经济”等模式。

陕西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